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

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蝉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

译文

“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

注释

  1. 拔:去除。
  2. 本:根本。
  3. 塞源:指堵塞源头。
  4. 天下:指整个天下。
  5. 学:学习。
  6. 日繁日难:越来越复杂困难。
  7. 禽:鸟类,比喻低下无礼的人。
  8.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9. 自:自己,指顾东桥。
  10. 以为:认为。
  11. 终:最终。
  12. 冻解:指问题解决或疑惑解开。
  13. 冰坚:指理解深化。
  14. 雾释:比喻迷惑解除。
  15. 呶呶:形容说话啰嗦,此处指争辩不休。
  16. 危困:危险困苦。
  17. 卒:最后。
  18. 分毫:微末。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针对顾东桥的书信所作答,主要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问题。王守仁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学习的困难将会不断增加,学者可能会沦为禽兽和夷狄,但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圣人。他的学说虽然一时看似明白,但最终将陷入困境,无法为社会带来任何帮助。他认为,圣人的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对待天下的人没有界限内外之分,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是其兄弟子女。圣人关心所有人的安全和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对万物一体的认知。然而,当普通人开始学习时,他们往往只关注自我私利和物欲障碍,导致思想狭隘闭塞。因此,王守仁强调要克服这些障碍,恢复人的本性。他提出了“尧、舜、禹相授受的道心惟微”等教导原则,并强调只有通过这些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他认为,当时教育者只以此为基础,而学者也以此为目标。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异议,家庭也没有特殊习俗,遵循此道理的人被视为圣人,努力追求此道理的人被视为贤人,背弃此道理的人即使是明眼如朱,也被认为不肖。至于平民百姓、农工商贾,也都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只追求道德行为的完成。这是人性固有的,不需要外界帮助就能实现。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回归到这种本性,无论贫富高低,都能做到这一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