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来信问道:“这未发之前的心体,是在已发的前面吗?是在已发之中并成为主体吗?它在没有前后、内外而是一个整体吗?现在说心的动静由有事和无事来确定吗?还是由寂然和感通来确定吗?还是由循理和从欲来确定吗?如果认为遵循规律就是静,顺从欲望就是动,那么对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的说法就无法理解了。如果认为有事就感应贯通是动,无事就寂然而静止是静,那么对于‘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说法就无法理解了。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前,静中生动,这是至诚有所息灭,圣人有所复生,这也是不对的。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中,那么是否不知道未发是静,而已发是动呢?或者认为未发是静已发是动呢?或者认为未发、已发都没有动静呢?或者都认为有动静呢?希望你能给予指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心的理解。他认为心有一个独特的状态,那就是良知,它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存在。无论是有事还是有无事的状态,都可以称之为动或静,但良知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区别。他认为动和静都是心在遭遇不同时刻时的表现,而心的本质并不因此而产生变化。他认为只要遵循理,即使遇到各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只要顺从欲望,即使保持一种心境也不会变得宁静。因此,他反对将动静区分开来的看法。最后,他强调心的本质是始终如一的,不能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