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语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诗句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老师曾说:‘德性的良知,不是通过听闻和观察得来的,如果说要多多地聆听和选择那些好的并且跟随它,多多地观察然后再加以记忆,那就是专门在听闻和观察的末端去寻找了,结果只落入了第二义。’我想,良知虽然不是通过听闻和观察得来的,但是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由听闻和观察而引发的。固守在听闻和观察上固然不对,但是听闻和观察也是良知的作用。现在说‘落入第二义’,恐怕是专指那些认为听闻和观察只是学问的途径的人来说的。如果在追求良知的同时去寻求听闻和观察,似乎也是一种知行合二为一的功业。应该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呢?”
注释
- 德性之良知: 指内在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良知或道德判断能力。
- 非由于闻见: 强调良知的自发性和独立性,不依赖外在的听闻与观察。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指的是在听闻和观察的过程中,选择性地接纳好的信息并进行记忆,而不是盲目接受。
- 第二义: 相对于第一义(即直接从内在的德性良知中自然产生的行为),这里的“第二义”可能指的是一种过度依赖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方法。
- 致良知: 指通过内省和自我修养达到良知的完全显现,是一种对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和洞察的过程。
- 学大头脑: 指学习的根本原则或核心思想。
- 圣人教人第一义: 表明真正的智慧和教育应该首先基于内心的良知和德性。
- 鹘突: 字面意思是急切、急促,此处比喻方法不当、思路不清晰。
- 日用之间: 日常生活中,日常事务之中,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良知之发用流行: 良知如同生命之源,自然而然地流动和展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除却见闻酬酢: 除了听闻和观察之外,没有其他的领域。
- 精一之旨: 精微且单一的理念或目标。
赏析
这封信中,欧阳崇一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理解和实践“致良知”的问题。他首先区分了“德性之良知”与“闻见之良知”。他强调虽然“德性之良知”是内在的、自发的,但学者的知识并非完全源自于此;而是通过听闻和观察等途径获得。接着,他对“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将知识局限于表面,忽略了内在的德性良知,从而落入了“第二义”。他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在追求良知时应当超越此方法,回归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
这封信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追求和实现良知。通过分析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其优缺点,作者希望引导读者认识到单纯依赖外在知识和信息的局限性,并提倡通过深入的内在修养来实现良知的全面呈现。这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方式的建议,也反映了一种哲学思考,即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法,真正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