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来信中又说:“人心机诈百出,如果用不怀疑的心态去应对,往往会被欺骗;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自陷入逆天而预测的困境。逆诈与不相信他人,其实都是诈;被人欺骗,却并不等于自己先有欺骗之心。如果不逆、不猜测,而是总是提前觉察到欺诈,大概只有良知是通透的吧?然而在细微之间,背觉合诈的情况太多了。”
不被逆意和猜测所困扰而能先觉,这是孔子因当时人专门认为逆意和猜测是心之所向,因而自己陷入了诈和不信之中,也有不逆、不猜忌的人,但是不知道致良知的功效,反而常常又被人欺骗。所以才会有这种言论。这不是教导人们以这种方式存心,而是想先觉人的诈与不信。以这种方式存心,就是后世猜疑和险恶的人的做法;而这仅是一个念头,已不足以进入尧舜之道了。不被逆意和猜测所骗的人,还不失为善,但不如能够致其良知,自然先觉的人更加圣明。崇一说“其惟良知莹彻”的,大概已经理解了其中的意思。然而这也只是颖悟所及,恐怕还未真正实践过,因为良知在人心之中是亘古长存、塞满宇宙的,不会有所差异。《论语》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说明没有仁心的人即使学习礼仪也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良知的人即使学习知识也难以成为有识之士。先天的良知是天赋的品质,不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既然天都不违背良知,那么人又怎么会违背呢?更何况鬼神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