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根据提供的链接信息,《答罗整庵少宰书》是王守仁于1522年在回答罗整庵(可能指罗钦顺)关于《大学》古本与程朱“格物”之说的讨论时所作的文章。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详细解读:

  1. 学习的本质:王守仁首先澄清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他主张学习不应仅仅关注于书本或理论,而应追求内心的理解与体验。他强调学习应当源于内心,而非仅仅通过外部的知识和理论来指导实践。

  2. 对程朱学说的批评:王守仁并不认为朱熹的“格物”之说完全错误,但他反对将这种学说视作唯一的学习途径。他认为,过于依赖外在的“格物”方法可能会使人忽视对孔子教导的理解和应用。

  3. 学问的真实性:王守仁指出,孔子所传授的“大学”之本并非有误,而是历代学者对其的解释和实践可能存在偏差。因此,他主张应当尊重传统,同时也要有所创新。

  4. 对朱子的分章的质疑:王守仁认为,朱子对于“大学”的分类和解释可能过于繁琐,这可能会导致学者过分专注于文字的表面意义而忽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

  5. 对旧本的评价:他提到,尽管朱子对《大学》进行了校正和补辑,但他本人并不同意这种改动。他主张保持《大学》原初的教学精神,即重视内省和自我完善。

  6. 对学问的态度:王守仁强调学问的真正目的是获得心性的提升和道德的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他强调学问应该源于内心,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实性。

  7. 对待学术传统的尊重:“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这句话体现了王守仁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即使某些观点来自孔子或其他古代圣人,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验证才能确信不疑。

  8. 学问的目的:“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 这里王守仁表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学习态度,认为即便是简单直白的学习内容,只要能够让人明白和接受,也是值得提倡的。

王守仁在文章中展现了他对学习本质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他的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学问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