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千里之缪,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犹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诗句与译文

诗句: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    
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    
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    
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    

译文:
对于您提出的“格物”问题所持的疑惑,您认为它只注重内在而忽视外在,专注于反观内省的做法而忽略讲授讨论的功效,过于专注纲领本原的约定而忽略了枝节问题的详细讲解,以及沉迷于枯、槁、虚、寂的片面理解而未能充分把握物理和人事的变化。

注释

  • 格物:即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知识。
  • 内而不是外:强调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 专事于反观内省:指过分依赖自我反省和内省,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往和实际行动。
  • 讲习讨论:指通过讲授和讨论来增进知识和见解。
  • 纲领本原:指基本的原则或原理。
  • 支条节目:指细节和条目。
  • 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指过度陷入某种消极或片面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格物”理论的误解和批判。作者认为,“格物”不应仅仅限于内省和反观,还应该包含讲授和讨论,以及关注纲领本原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具体细节的关注。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于学术追求全面性和平衡性的追求,以及对单一方法或片面理解的批评。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深刻洞察和严谨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