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传习录 · 卷中 · 答罗整庵少宰书》注释与赏析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译文:
王阳明致书罗整庵(少宰),昨日收到您的教诲关于《大学》,因匆忙未及回复。今晨在江上行船中稍得闲暇,便重新阅读了您的书信,担心抵达赣州后会有诸多事务,所以先将信件内容简述呈上请教。

注释:

  1. “昨承教及《大学》”:昨日您教导我关于《大学》的内容。
  2. “拨舟匆匆,未能奉答”:因为匆忙,未能及时回复您的书信。
  3. “晓来江行稍暇”:今天早上在船上稍微空闲。
  4. “复取手教而读之”:再次取出您先前的书信进行阅读。
  5. “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担心到达赣州后会有众多事务发生。
  6. “先具其略以请”:先将书信内容简略地呈现给您请求指教。

赏析:

这封信是王阳明对罗整庵的回信,主要讨论了《大学》的学习问题。信中提到,尽管匆忙间未来得及详细回复,但在空闲时重新阅读了您的来信,并准备简要汇报学习情况和请教。

这封信体现了王阳明对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谦虚求教的精神。他不仅积极回应了对方的教导,还表现出对学术的深入思考和谦逊的态度。此外,信中的“拨舟匆匆”也反映了当时通信不便、时间紧迫的现实情况。

这封信不仅展示了王守仁对《大学》教义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学术交流的高度重视和对知识探求的热情。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守仁在学术研究中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精神对于后世的学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信不仅表达了王守仁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学者的谦卑态度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