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亿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注释】:
答:
- 背觉合诈:指不自觉地迎合别人,或者不自觉地相信虚假之事。
- 自欺:指自己欺骗自己,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 先觉之心:指预先觉察到真理或善恶之心。
- 逆亿:指故意违背常理,以期达到某种目的。
- 自信:指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信仰或观点。
- 求先觉之诈:意为追求他人尚未察觉的欺诈行为。
- 信己:指信任自己的良知和判断。
- 求先觉之人:意为寻找那些尚未被他人察觉的欺诈者。
- 果自信其良知:意为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良知。
- 诚则明矣:意为诚信则心明眼亮。
- 简以知阻:意为简单直接地了解困难和障碍。
- 子思:指孔子的弟子子思,这里引用了孔子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
赏析:
《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是王阳明对弟子欧阳崇一关于“德性之良知”的提问所作的回答。王阳明在此篇中阐述了他对德性之良知的理解,即良知并非依赖于见闻,而是源于内心。他认为,真正的良知是超越于见闻之上的,能够识别真伪、善恶,并且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这种内在的良知是一种先天的智慧,不需要通过后天的经验积累来培养,而是一种天生的品质。王阳明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检查和反思,才能真正地认识和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