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

译文:

你来信说:“你的导师曾说:‘《系辞》中说‘何思何虑’,就是说人的思绪和忧虑都只是天理,没有其他的思绪和忧虑。天理是心的本质,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呢?学者努力修行,即使是千思万虑,也只是要恢复他的本性,而不是用个人的想法去安排和思考。如果用个人的思想去安排和思考,就是自私用智了。””

注释:“师云”指你的导师所说;“《系》言”指《大学》中提到的“何思何虑”,“是言”即指所说的内容;“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意思是所有的思绪和忧虑都是源自于天理的;“更无别思别虑”意为没有其他额外的思绪或忧虑;“良知”是指人的本性中的善良与智慧;“安排思索”是指用个人的私心和想法去思考和安排;“自私用智”是指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整体的情况。

赏析:

欧阳崇一在信中提出了他对老师教导的理解和困惑。他认为老师的教导过于强调“无为而治”,似乎忽视了人的思考和行动对天理的体现。然而,老师的回答则更加深入地解释了如何通过“思考”来实现对天理的体现。老师指出,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无数的思考来试图达到对天理的理解和实践,但这些思考本身都是源自于天理,无需过多的额外思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进行思考,而在于如何在思考中回归到天理的本质,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这种理解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儒学思想的深刻把握,也展现了其教育方式的独特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