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钱德洪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答陆原静的信公开于世后,天下的读者都很满意,认为陆澄问得漂亮,先生答得精彩,均是他们没有听说过的内容。先生说:“陆澄的问题只是在知解问题上转悠,无奈之下只得给他逐段讲解。若真的相信良知,仅在良知上下功夫,即使千经万典也会与之相符合,异端邪说将会不攻自破,又何必如此逐段解释呢?佛教有狗不咬人而追石块的比喻,狗看见石块而扑向人,这样也才能咬住人,若看到石块去追逐石块,从石块那里又能得到什么呢?”其实,在座的各位同志听了这番话后,心感警觉,并各有所悟。致良知,先生的这一学问贵在返身自求,并不是从知解上就那么随便获得的。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关于心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的问答和讨论,反映了他对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在《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钱德洪跋》这一章节里,作者钱德洪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心学的核心思想,即“良知”和“致良知”的概念。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内心固有的善性或道德意识,而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修养,可以达到“致良知”,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仁爱之心。
在《传习录》中,钱德洪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他强调了心学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