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问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危’。”
问先生关于道心、人心。
先生说:“‘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在其中若添加了一些私欲,就是人心。道心原本无声无味,因此说‘微’;依从着人心去做,就有许多不安稳之处,因此说‘惟危’。”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其弟子对其学说的记录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是一段关于“知行合一”的对话。
在这一部分中,王阳明与他的学生黄省曾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理解‘心即理’这个概念?”这个问题涉及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心物二分和统一。心(或称良知)是内在的、道德性的意识;而“理”则是外在的规定性。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并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而是直接地从内心体验出来的。“我无一念不涉于道”,这意味着每一个念头都与真理相关联。因此,“心即理”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内在经验本身就是道德和哲学意义上的“道理”。
黄省曾则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观点:“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