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三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王汝中、钱德洪陪先生坐着。先生环顾大家说:“大家的学问长进不大,主要是由于没有立志。”

侯璧站起来说:“我也愿意立志。”

先生说:“不能说你没立志,但你立的还不是一定要成为圣人的志。”

李侯璧回答说:“我愿意立一定要成为圣人的志。”

先生说:“你真有做圣人的志向,良知就需纯洁明亮。如果良知上还留有别的牵挂,就不是成为圣人的志向。”

李侯璧以前听先生说立圣人之志时,心里还不太服气,此时亲耳听到不觉悚然汗下。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三》是王阳明在1520年代所作的一部著作,主要记录了他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和思想发展。这部作品是王阳明思想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三》中,王阳明详细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理论。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去体验和验证。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道理。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知行合一”理论外,王阳明还提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等。这些理论都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展开,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三》不仅是王阳明个人思想发展的总结,也是他对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见证。

注解

何廷仁(1486—1551),字性之,号善山;李侯璧,名珙,浙江永康人,以上诸位皆阳明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