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寂天寞地。”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就“未发、已发”问题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只因朱熹将‘未发、已发’分开来讲了,所以我只有说一个没有‘未发、已发’,让世人自己思考而有所得。如果说有一个‘未发、已发’,听讲的人依然回到朱熹的见解了。如果能真正认识到没有未发已发,即使讲有未发已发也不妨事,因为本来就存在未发已发。”
问先生:“未发并非不和,已发也并非不中。比如钟声吧,不敲也不能说就没有钟声,敲了也不能说就是有了钟声,但它到底有敲和不敲的分别,这样说对吗?”
先生说:“没敲时原本就是惊天动地的,敲了之后也只是寂静无声。”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其言行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六十》是一篇关于心学讨论的文章。
这篇作品详细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们在探讨“良知”问题时的情景。”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道德和智慧的本性。通过这个章节,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引导他的门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这篇作品不仅展示了王阳明在心学领域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关注与探讨。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注意,由于是历史文献的记载,具体的内容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或补充,但基本的精神核心不会改变。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者有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