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寂天寞地。”
诗句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寂天寞地。”
译文
有人提问关于“未发生和已发生”的问题。
王阳明先生说:“只是因为后来的学者将‘未发生’和‘已发生’区分开了,我只能从头开始说没有‘未发生’和‘已发生’,让人们自己思考得到答案。如果说有‘已发生’和‘未发生’,那么听的人还是会落入后来人的理解和观点。如果真的认识到没有‘未发生’和‘已发生’,那么就可以说有‘未发生’和‘已发生’也没关系,原来确实存在着‘未发生’和‘已发生’。”
有人问:“未发生时不曾不和谐,已发生时也不曾不准确。就像钟声未敲时,不能说没有,既然敲击,就不能说有,究竟有没有敲击,不如这样理解。”
王阳明先生回答说:“未被敲击时原本是能够震惊天地的,被敲击时也只是寂静和冷漠。”
注释
- 或问“未发、已发”:有人对王阳明的学说中的“未发生”和“已发生”提出疑问。
- 先生曰:王阳明对此问题的回答。
- 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是因为后来的学者将“未发生”和“已发生”进行了区分。
- 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只能直接说明没有“未发生”和“已发生”,让人自行思考。
- 使人自思得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
- 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如果有人说有“已发生”和“未发生”,那么听的人仍然会落入后来人的理解中。
- 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如果能够真实地看到“无未发生”和“无已发生”,那就更好。
- 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谈论“有未发生”和“有已发生”也是可以接受的。
- 原有个未发、已发在:原来就存在“未发生”和“已发生”。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万物皆由心生,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观察人心来理解。在这首诗中,王阳明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道理,即钟声。当钟声未响起时,人们无法感知它;但一旦敲响,声音便清晰可闻。这象征了“未发生”到“已发生”的变化过程。王阳明鼓励人们不要过于纠结于具体的现象(如“是否听到钟声”),而应该关注其内在的“本源”,即“心”,从而领悟到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