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诗句释义】
这首诗的首句是“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的本性或本心,也就是人的道德本质。诗人提出问题:“良知原本是中和的,为什么有时候会有过(偏差)或者不及(不足)的情况?”
【译文】
有人问:“人的良知本来就是中正平和的,但为什么有时候会有过失(偏颇)或者不足够的地方?”
【注释】
- 良知:指人的本性中的善良、正直的品质。
- 中和:这里指良知保持一种平衡、中正的状态。
- 有过:有偏差或偏离正常状态。
- 不及:不够,不足。
【赏析】
这是一首探讨良知与道德修养的诗。提问者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人的良知是否总是处于完美无瑕的状态。王阳明(即“先生”)的回答是:“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人在行动时知道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那么他的良知就是中和的。换句话说,人的良知本质上是平衡的,只是在某些具体的行为上可能有所偏差。因此,关键在于认识并纠正这些偏差,以达到良知的中和状态。这种回答体现了王阳明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达到道德上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