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

先生曰:“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

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未流上救正,便费力了。”

诗句:
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
译文:
请问,古代的人在讨论人性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哪一种才是最终的、正确的答案呢?
注释:

  1. 古人:指古代的人。
  2. 论性:指讨论人性。
  3. 异同:指观点或看法的不同。
  4. 定论:指最终的结论或答案。
  5. 先生:指某位老师或学者。
  6. 性无定体:指人性没有固定的形态或本质。
  7. 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指的是不同的人在讨论人性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是从本体(本质)上来理解,有的是从作用(功能)上来理解,有的是从起源(源头)上来理解,有的则是从结果(流弊)上来理解。
  8. 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总结而言,人性本质上是单一的。
  9. 但所见有浅深尔:但是人们所看到的关于人性的深度或广度是不同的。
  10. 若执定一边:如果坚持一种观点或立场。
  11. 便不是了: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人性的本质。
  12. 原是无善无恶的:人的本性原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13. 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在行为表现上,人的本性也是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的。
  14. 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人性中的一些特点或倾向,原本是有好有坏的。
  15. 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就像人的眼睛,既有喜悦时的眼睛,也有愤怒时的眼睛;直视就是看的眼睛,微视就是窥视的眼睛。
  16. 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总的来说,眼睛就是眼睛。
  17. 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如果看到愤怒时的眼神,就认为没有喜悦时的眼神;如果在看的时候,就认为没有偷偷地看的时候的眼神,这都是固执己见,这就是错的。
  18. 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孟子在讲述人性问题时,是从根本的起源处来阐述,这也是他讲述的一部分内容。
  19. 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荀子在讨论人性时,是从不良的后果出发来谈论人性,这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
  20. 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大多数人失去了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赏析:
这段对话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们对它的看法。通过引用孔子和荀子的观点,表达了对人性多样性的认可和理解。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通过修养可以超越人性的局限;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强调通过教育和约束来矫正人性的不良倾向。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人性的本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