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一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是说随时随地学习存养天理,可是他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两种说法似乎不合。”

先生说:“《诗经》《尚书》等六艺都是天理的显现,字字句句都包含其间。研究《诗经》《尚书》等六艺,都是为了学存天理的,不是只有亲身去实践才是‘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博学于文’的事。”

有人请教孔子的“学而不思”这两句。

先生说:“这两句话也是有的放矢,其实思就是学。学有了疑惑,当然要仔细思考。‘思而不学’说的是,有些人只凭空假想,要想出一个道理来,偏不在身心修炼上用功,学着存天理。把学和思当成两件毫不相干的事,因此才出现‘罔’与‘殆’。其实所谓的思就是思自己的所学,并不是两件事。”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交流内容。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观点、深刻的哲理以及生动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一”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心学的重要讨论。这段文字涉及到了王阳明的心性之说与实践方法,并且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良知的体现和修养过程。

具体来说,在这段记录里,我们看到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日常的生活体验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他强调了“心即理”这一核心思想,认为人的本性中蕴含着善与恶的本质力量,并且这种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得到发展。

同时,在这段文字里也提到了良知的体现问题。王阳明提出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发现自己的良知,这

注解

《论语·雍也》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学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