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诗句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译文
黄以方问:“广泛学习并深入理解文学、哲学等学问,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并体现这种内在的天理吗?那么,如果我说‘如果有了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这些知识’,这与之前的说法似乎有些不一致。”
王阳明先生回答说:“《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春秋》这六部经典著作,都是天理的展现。其中的文字和语言都包含了这些内容。当我们研究这些经典著作时,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天理。不仅仅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应用这些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更好地实现这些天理。”
有人问他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
先生说:“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行为。当学习遇到疑问时,就应当停下来思考。那些只空想而不进行实际学习的人,他们虽然在思考,但却没有在身体和心灵上付出实际的努力,因此无法真正地通过学习来实践和理解天理。这样,思考和学习就变成了两件事,导致了‘罔’(迷失)和‘殆’(危险)的问题。实际上,思考应该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注释
- 博学:广泛学习,深入学习。
- 文:这里指《诗》、《书》、《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 天理:指自然法则、道德规律。
- 罔(máng):迷失,指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
- 殆(dài):危险,指由于过于理论化而无法应对实际情况。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王阳明通过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他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他也指出了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空想而不付诸行动。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和努力,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即学习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和应用,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