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诗句: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
注释:
- 丁亥年(1607年):指明熹宗天启七年的农历九月。
- 先生:指王阳明(王守仁)。
- 起复征思、田:王阳明被朝廷任命去收复思、田等地区。
- 将命行时:准备出行之时。
- 德洪与汝中:王阳明的门人黄省曾和钱德洪。
- 论学:讨论学问。
译文:
在丁亥年九月,王阳明被朝廷重新任命去收复思、田等地区,准备出行之时,德洪与汝中讨论学问。汝中提到王阳明教言中的观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提问:“这个观点如何?”
汝中回答:“恐怕这不是最究竟的话头。如果说心体是无善无恶,那么意念也是无善无恶的,知识也是无善无恶的知识,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如果说心意有善恶,那么心体的善恶终究还在。”
德洪回答:“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就有善恶存在。格、致、诚、正、修,这正好是回复那心体的功夫。如果本来就是无善恶的,功夫也不用说了。”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译文:
那天晚上在天泉桥上,两人各自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先生说:“我今天要出行了,正好让你们来讨论这个问题。你们两位的看法恰好可以互相帮助补充,不能各自坚持一面。我这里接待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利根之人,他们能直接从本源上领悟;人心本体原本是明亮纯净没有滞碍的,原本是一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到本源就是功夫,人我内外全都通透了。其次是不免有习心存在,本体受到遮蔽,所以暂且教育人在意念上实实在在地做善事、去恶事。功夫熟练后,渣滓清除干净时,本体也会光明透彻了。你的见地,是我用来接引利根人的;我的见地,是用来为其次的人立法的。你们两位互相取长补短,则中等水平以下或以上的人都可以引入正道。如果各自坚持一面,眼前就会失去人才,对道体的理解和实践各有欠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对话的形式,王阳明引导门人探讨关于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问题,体现了他对弟子们个性化理解的鼓励和对学术讨论的重视。同时,诗中也展示了王阳明对门徒们的关怀,以及他愿意倾听并吸纳不同意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