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

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

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译文】

癸未年春天,邹谦之来到越中求教,住了几天,先生送他到浮峰告别。那天晚上与陈晦叔、何基等友人乘船到延寿寺住宿。点起蜡烛夜坐,先生感慨不已。

先生说:“江边烟柳,故人忽然在百里之外了!”

一友问说:“先生为何如此思念邹谦之?”

先生说:“曾子所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像邹谦之这样的人,是很接近这种境界的。”

【注释】

①传习录:即《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七至四十四,为王阳明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致良知”的问答语录。其中《门人黄省曾录·六十七》是王阳明对弟子黄省曾提问的回答。②癸未春:即1533年,阳明三十三岁时。③浮峰:地名,在今浙江上虞县南五十里处。④希渊:王阳明弟王袜(字希渊)号。⑤延寿寺:位于绍兴城南,因寺旁种有延寿松树而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王阳明在与弟子们讨论学问时的记录,记录了他在一次与学生交流时所表达的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王阳明在这里用他的哲学观念来表达他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体现了他对知识和道德的尊重和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