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前,先生常叹曰:“君等离别,不出在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为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1526年归越时所作,记录了他的朋友和弟子们对他的尊敬和仰慕。
译文:
先生刚开始返回越地时,我的朋友和弟子们还很少,但后来,四面八方来游学的人日益增多。从癸未年以后,环绕先生的居住者越来越多,比如天妃、光相诸寺,每当一处住所,常合食的有几十人,夜晚无处可睡,更相邀到一起吃饭,歌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远近寺庙,只要一走动脚就可以到的地方,没有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居之处。先生每次讲学,前后左右环坐听讲的常有几百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一年之中,往返于先生身边,不能全部记清姓名。每次前来听讲,先生常感叹说:“你们与我离别,不过是在天地之间,如果我们志向相同,我也可以把身体忘掉了。”各位学生每次听完讲学出门时,常常跳跃着欢欣鼓舞。曾听到师门同辈前辈们说:“南都以前,虽然朋友和弟子很多,但没有一个像在越时这样兴盛。”这虽然是因为讲学日久,信义渐深,但是也要说是先生学问一天天进步,感召的力量日新月异,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吧。
注释:
-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的哲学著作,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及其实践。
- 卷下:这是《传习录》的下卷。
- 六十九:这是《传习录》的序号。
- 初归越:王阳明初次回到越地的时候。
- 朋友踪迹尚寥落:朋友和弟子们还很少。
- 既后:不久之后。
- 四方来游者日进:四面八方来游学的人日益增多。
- 癸未年已后:癸未年之后。
- 比屋:每家每户。
- 如天妃、光相诸刹:如同天上的观音寺和金光寺。
- 徙足所到:走动一下就能达到的地方。
- 无非同志游寓所在:没有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住的。
- 前:前面。
- 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前后左右环坐的听讲的人,通常不少于几百人。
- 月无虚日:每个月都有。
- 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甚至有在侍奉先生更长时间,不能全部记住他们名字的。
- 未尝不跳跃称快:也总是跳跃着高兴。
- 尝闻之同门先辈曰:我曾经听师门前辈说……
- 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虽然讲学已经很久了,信义逐渐增加了。
- 感召之机申变无方:感动和吸引的机会不断变换,没有固定的方式。
- 亦自有不同也: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