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诗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关键词注释

  1. “格物”:即探求事物的道理和规律。这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通过观察、思考来理解万物的本质。
  • 注释: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 “依晦翁”:晦翁指的是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对朱熹的思想有深远影响。
  • 注释:朱熹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 “初年”与“钱友”:指的是王阳明年轻时和朋友讨论学问的情况。
  • 注释:指王阳明年轻时与朋友讨论如何成为圣人的过程。
  1. “圣贤”:古代儒家认为的理想统治者。
  • 注释:追求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智慧的领导者。
  1. “劳神”:形容过度劳累,精神紧张。
  • 注释:形容因为追求圣贤之道而过于劳累。
  1. “竹”: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注释:通过研究竹子的特性来比喻学习圣贤之道的过程。

译文
先生说道:“大家都说‘格物’需要依照朱熹的理论,但从未真正应用过。我确实曾经尝试过。年轻时与朋友探讨成为圣贤的方法,希望能够理解天下所有的事物,但现在我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呢?于是,我指着亭前的竹子,让朋友去研究它的道理。我的朋友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去深入研究竹子的规律,结果疲惫不堪,甚至生病了。最初我认为他是精力不足,于是也试图去理解,但同样感到困惑不解,直到第七天也感到疲惫生病。我们因此相互叹息,觉得成为圣贤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万物。然而在隐居期间的三年里,我才逐渐领悟到了这其中的道理,原来天地间的万物其实并无值得探究的地方。真正的格物功夫其实应该在于修身养性上,只要我们能够像圣人一样去对待万事万物,自然就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王阳明对于“格物”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体验。他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明即使是圣贤之道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此外,他还指出了人们常常误解了“格物”的真正含义,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达到目标。实际上,王阳明认为真正的格物功夫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体悟,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或外在的努力。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