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
先输出诗句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门人提问:“如何才能将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呢?比如《中庸》上说‘博学之’,又提到‘笃行之’,这两者似乎分开了。”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先生说:“博学只是不断探索并实践这世间的真理。而笃行则是对学习永不停止的坚持。”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门人接着问:“《易经》中说‘学以聚之’,以及‘仁以行之’,这是怎样的意思?”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先生说:“确实如此。无论做什么,都去学习和实践这世间的道理,这样心中就没有丢失的时刻,因此‘学以聚之’。但经常这样去学习和实践,就不会有私欲打断,这就是心灵不停歇的原因,所以‘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门人再问:“孔子曾经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那知和行到底是不是两个东西?”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先生说:“当提到‘及之’时,你已经在行动了。但如果你不能经常保持这样的行为,就会被私欲所打断,这就说明‘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门人最后提问:“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曾说过‘在物为理’,那么如何理解心即理呢?”
翻译译文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门人问道:“如何能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就像《中庸》中提到的‘博学之’,还有‘笃行之’,这两者似乎是独立的。”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老师回答说:“博学就是不断探索并实践这个世上的道理。而笃行则是对学习永不停止的坚持。”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门人继续问:“《易经》中说到‘学以聚之’和‘仁以行之’,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老师说:“确实如此。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学习和实践这些道理,这样我们的心里就没有失落的时候。所以‘学以聚之’。然而,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些道理,以防止私欲打断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心灵永不停息的原因,所以‘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门人再次提问:“孔子曾经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那知和行到底是不是两个东西?”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先生说:“当提到‘及之’时,你已经在行动了。但如果你不能经常保持这样的行为,就会被私欲所打断,这就说明‘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门人最终提问:“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曾说过‘在物为理’,那么如何理解心即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