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

先输出诗句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门人提问:“如何才能将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呢?比如《中庸》上说‘博学之’,又提到‘笃行之’,这两者似乎分开了。”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先生说:“博学只是不断探索并实践这世间的真理。而笃行则是对学习永不停止的坚持。”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门人接着问:“《易经》中说‘学以聚之’,以及‘仁以行之’,这是怎样的意思?”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先生说:“确实如此。无论做什么,都去学习和实践这世间的道理,这样心中就没有丢失的时刻,因此‘学以聚之’。但经常这样去学习和实践,就不会有私欲打断,这就是心灵不停歇的原因,所以‘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门人再问:“孔子曾经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那知和行到底是不是两个东西?”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先生说:“当提到‘及之’时,你已经在行动了。但如果你不能经常保持这样的行为,就会被私欲所打断,这就说明‘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门人最后提问:“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曾说过‘在物为理’,那么如何理解心即理呢?”

翻译译文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门人问道:“如何能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就像《中庸》中提到的‘博学之’,还有‘笃行之’,这两者似乎是独立的。”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老师回答说:“博学就是不断探索并实践这个世上的道理。而笃行则是对学习永不停止的坚持。”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门人继续问:“《易经》中说到‘学以聚之’和‘仁以行之’,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老师说:“确实如此。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学习和实践这些道理,这样我们的心里就没有失落的时候。所以‘学以聚之’。然而,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些道理,以防止私欲打断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心灵永不停息的原因,所以‘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门人再次提问:“孔子曾经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那知和行到底是不是两个东西?”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先生说:“当提到‘及之’时,你已经在行动了。但如果你不能经常保持这样的行为,就会被私欲所打断,这就说明‘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门人最终提问:“关于心即理的说法,程子曾说过‘在物为理’,那么如何理解心即理呢?”

注释与赏析:

“知行合一”与“知行分离”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这里的“知”,指的是对道理或知识的了解;“行”,则是指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两种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法。

在《中庸》中,“博学之”和“笃行之”分别强调了学习知识和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前者是理论上的学习,后者则是实践中的执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

“在物为理”和“心即理”是程子(程颢、程颐)对“理”的理解。这里“理”指的是万事万物的道理或规律。程子认为,“在物为理”意味着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心即理”则进一步强调了人心与这些道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不断学习并理解这些道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