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诗句翻译
门人中有人说邵端峰认为儿童不能格物,只是教他们洒扫、应对的道理。
先生回答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事物。儿童的良知只到此为止,就去学习洒扫和应对,这是在运用他的良知了。又像儿童知道尊敬先生长者,这也是他的良知之处,所以虽然嬉戏玩耍,但见到先生长者时,就去做揖表示恭敬,这是他能通过致敬师长而体现他的知识与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方式去格物致知。”
又曰:“我在这里讲的格物,从儿童到圣人都是这种工夫。但圣人格物,会更加熟稔,不需要用力。这样格物的人,即使卖柴的人也是能做到的,即使是公卿大夫以至天子,也都如此做。”
注释与赏析
- “门人有言”: 门人是儒家学派中跟随老师学习的学生或学者,此处提到门人的议论或观点。
- “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 邵端峰是当时的一位学者,提出儿童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格物),主张应教授儿童一些基础的生活技能(洒扫、应对)。
- “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邵端峰的观点是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应着重于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清洁和礼貌等。
- “先生曰”: 这里表明是王阳明先生对上述言论的回答。
- “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 王阳明认为,洒扫和应对是一种行为,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而他们的良知能力仅限于此。
- “便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 通过这些基本行为训练,实际上是在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即利用这些行为来实践他们的内在良知。
-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有其独特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 “即是他良知处”: 这里的”良知处”是指儿童能够理解和实践道德行为的地方。
- “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 即使在玩耍的时候,孩子们也能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和礼貌。这表明王阳明认为儿童的天性中有向善的一面,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来培养这种美德。
- “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 这是说,儿童能够通过他们的行动来表达对师长的敬爱和尊重,这是一种对教师的敬意和感恩的表现。
-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 “又曰”: 这是阳明先生的再次发言或者是引用前人的话语进行阐述。
- “我这里言格物”: 王阳明在这里重申了他关于格物的观点,指出无论是儿童还是圣人,都需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 “自童子以至圣人”: 这表明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皆是此等工夫”: 强调无论年龄和身份如何,人们都应遵循同样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 “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 这里阳明先生提出了圣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是因为他们在格物方面更为熟练和精通,因此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反映了阳明心学中的“顿悟”理念,即通过直接体验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和理解。
- “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 即使是从事简单劳动如卖柴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理。这体现了阳明心学中的平等观,即人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和实现自我提升的可能。
- “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 即使是地位最高的公卿、大夫乃至天子,也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德行。这展示了阳明心学中的普遍性原理,即所有人都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我价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