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诗句】: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译文】: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知道和行动不能统一,因此以“知之匪艰”两句为问题向先生请教。
先生回答说:“人的良知本来就很容易理解,只是无法将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变得非常困难。”
【注释】:
- 或:表示有人提出疑问。
- 疑:表示有疑问。
- 知行不合一:指知识与实践不能统一。
- 以“知之匪艰”二句:以“知之非难”(即知道事情并不难)和“行之惟艰”(即做起来却非常困难)这两句为问题。
- 先生:此处指王阳明(王守仁),文中自称“先生”。
- 良知自知:良知是人所固有的本性,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 原是:本来、自然的意思。
- 只是:只是、仅仅。
- 致:使……到达。
- 惟:只、仅。
【赏析】:
本诗通过问答形式,探讨了知行合一的问题。王阳明在回答中明确指出,人心中自有良知的存在,这是无需外界教导即可明白的道理。然而,将这种内在的良知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却是困难的。这里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将知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行合一并不是难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人们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尝试将良知转化为行动,人们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的合一,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