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九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所说的‘性相近’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性不只是专门指气质而言的。若从气质上说,像刚与柔相对,岂能相近,只有性善是相同的。人刚出生时,在性善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但气质刚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刚强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刚强的恶;温柔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温柔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温柔的恶,差距便日渐远了。”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九》记载的是关于“良知”的探讨。在这一部分中,王阳明强调“良知”并非外物所能改变或限制,而是人的本心所固有的善性。

具体来说,“良知”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和智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于外界条件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在面对诱惑时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静。

王阳明认为“良知”的存在证明了人性的美好,即使是在人世间的复杂环境中,人们依然可以找到善良和正义的指引。通过修炼和实践,“良知”会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

总的来说,《传习录》中关于“良知”的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