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小蓬莱

小蓬莱在雷峰塔右,宋内侍甘升园也。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临幸。有御爱松,盖数百年物也。自古称为小蓬莱。石上有宋刻“青云岩”、“鳌峰”等字。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之地,改名“寓林”,题其石为“奔云”。余谓“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藓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绿彻骨也。贞父先生为文章宗匠,门人数百人。一时知名士,无不出其门下者。余幼时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无异也。天启丙寅,余至寓林,亭榭倾圮,堂中窀先生遗蜕,不胜人琴之感。今当丁西,再至其地,墙围俱倒,竟成瓦砾之场。余欲筑室于此,以为东坡先生专祠,往鬻其地,而主人不肯。但林木俱无,苔藓尽剥。“奔云”一石,亦残缺失次,十去其五。数年之后,必鞠为茂草,荡为冷烟矣。菊水桃源,付之一想。
张岱《小蓬莱奔云石》诗:
滇茶初着花,忽为风雨落。簇簇起波棱,层层界轮廓。
如蝶缀花心,步步堪咀嚼。薜萝杂松楸,阴翳罩轻幕。
色同黑漆古,苔斑解竹箨。土绣鼎彝文,翡翠兼丹ぬ。
雕琢真鬼工,仍然归浑朴。须得十年许,解衣恣盘礴。
况遇主人贤,胸中有丘壑。此石是寒山,吾语尔能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小蓬莱》并非张岱的作品,而是宋代的一部文献。该作品是南宋时期的作品,由黄贞父先生所收藏,现为黄贞父先生的读书之地。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小蓬莱》是一部关于杭州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杭州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和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以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进行叙述,展现了杭州的古与今。

  2. 作品背景:《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这部作品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

  3. 内容特点:《西湖梦寻》不仅记录了杭州的山川河流和寺庙建筑,还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杭州画卷。其中,《西湖南路 · 小蓬莱》作为其中的一章,详细描绘了宋时的雷峰塔右的小蓬莱,这里的奇峰如云、古木蓊蔚,是理宗皇帝经常游玩的地方。同时,文中还提到了御爱松,这是数百年的老树,自古有“小蓬莱”之称。

  4. 艺术成就:《西湖梦寻》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对杭州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精细刻画上,以及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景点的描述,作品不仅展示了杭州的自然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情感寄托。

《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小蓬莱》并非张岱所著,而是宋代黄贞父先生的藏书。这部作品通过对杭州风景名胜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古代杭州的山水美和文化魅力,是研究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