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净慈寺

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ㄈ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僧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寺故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必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秋金}为双井,水得无缺。淳?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袁宏道《莲花洞小记》: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常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享,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是张岱的作品,描述了杭州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和先贤祭祠等。下面将具体介绍作品的内容:

  1. 历史背景:《西湖梦寻》是一部散文作品集,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涵盖了杭州一带的重要景点。这些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以及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展开,展现了杭州古与今的景象。
  2. 建筑特色:净慈寺位于西湖南路,建于周显德元年,由钱王建立,原名慧日永明院。寺中曾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住。在历史上,道潜禅师曾向钱王请求铸造十八阿罗汉的雕像,但由于未获允许而未能实现。
  3. 文学价值:《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不仅记录了净慈寺的历史与建筑,还通过张岱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内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西湖的景色、湖边的柳树、山间的茶园等,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时代。

对于喜爱文学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阅读《西湖梦寻》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细腻笔触,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美学和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同时,通过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容,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杭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净慈寺》不仅是张岱对杭州美景的记录,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独特的文笔魅力,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