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ㄈ建,号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潜尝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白也。王忽夜梦十八巨人随行。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遂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岁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喊街头曰:“吾造殿矣。”复置酒肴,大醉市中,揠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而寺遂落成。僧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复毁,再建于嘉定三年。寺故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必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秋金}为双井,水得无缺。淳?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兹寺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
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净慈寺:周显德元年钱王法建的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道潜曾向钱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未遂。后钱王梦中十八巨人随行,次日道潜请愿,钱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宋建隆初,禅师延寿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撰《宗镜录》一百卷,于是作宗镜堂。熙宁中,郡守陈襄延僧宗本居之。年旱,湖水尽涸,寺西隅甘泉出,有金色鳗鱼游焉,因凿井,寺僧千余人饮之不竭,名曰圆照井。南渡时,毁而复建,僧人道容鸠工五岁始成。塑五百阿罗汉,以田字殿贮之。绍兴九年,改赐净慈报恩光化寺额。再毁,孝宗时,一僧募缘修殿,市中酒肉而返。问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募化三年,簿上布施金钱,一一开载明白。一日大醉市中,喉大呕,撒地皆成黄金,众缘自是毕集。寺遂落成。僧人名济颠。识者曰:“是即永明后身也。”嘉泰间,又毁,再建于嘉定三年。旧闳大,甲于湖山。翰林程必记之,有“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之语。时宰官建议,以京辅佛寺推次甲乙,尊表五山,为诸刹纲领,而净慈与焉。先是,寺僧艰汲,担水湖滨。绍定四年,僧法薰以锡杖扣殿前地,出泉二派,{秋金}为双井,水得无缺。淳?十年,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偏知阁”八字赐之。元季,湖寺尽毁,而净慈独存。明洪武间毁,僧法净重建。正统间复毁,僧宗妙复建。万历二十年,司礼监孙隆重修,铸铁鼎,葺钟楼,构井亭,架掉楔。永乐间,建文帝隐遁于此。寺中有其遗像,状貌魁伟,迥异常人。

注释:

  • 周显德元年:周显德是北宋的一个年号,钱王法建的净慈寺是在这一年由钱王所建。
  • 慧日永明院:净慈寺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名称和用途,这里指的是后来被改建的永明院。
  • 衢州道潜禅师:衢州道潜禅师是该寺庙最初邀请来居的僧侣之一。
  • 未白也:这句话意味着潜法师曾向钱王请求铸造十八阿罗汉,但没有得到回应或批准。
  • 十八阿罗汉:佛教中的十六尊者之一,他们象征着智慧与觉悟。
  • 未遂: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期望。
  • 周显德元年钱王法建的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居之:这句话说明在周显德元年(公元958年),钱王(可能是周世宗)建立了名为慧日永明院的寺庙,并邀请了来自衢州的道潜禅师来此居住。
  • 道潜曾欲向王求金铸十八阿罗汉:这里的“道潜”指的是道潜禅师,他曾想向钱王要求用黄金来铸造十八个阿罗汉的形象或雕像。
  • 未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潜和尚未能向钱王成功提出这一要求。
  • 王忽梦十八巨人随行:钱王突然梦见十八个巨人跟随他,这可能是一个梦境或者象征性的暗示。
  • 翌日,道潜以请,王异而许之,始作罗汉堂:第二天,道潜请求允许铸造佛像,钱王对此表示惊讶并允许了。这是为了创建一座供奉罗汉的殿堂——罗汉堂。

译文:《西湖梦寻》是一部记载杭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古籍。其中描述的净慈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始建于周显德元年。寺庙原本名为慧日永明院,后来由衢州道潜禅师在此居住并担任住持。传说中,道潜法师曾向钱王请求用黄金铸造十八阿罗汉的形象来供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钱王有一次梦中见到十八条巨大的影子伴随而行,随后第二天道潜再次请求允许铸造佛像,最终得到了钱王的允许建造了罗汉堂。此外,寺庙还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的历史变迁。例如,宋朝时期、明朝以及清朝都对该寺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或重建。《西湖梦寻》中还记录了许多关于建筑、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信息。例如,在南宋时期(1127年)修建了《宗镜录》,而在明代(1436年)则有一位名叫陈襄的官员主持修复了寺内的甘泉。这些事件不仅显示了寺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化遗址的重视和维护。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净慈寺及其历史沿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社会历史的融合与影响。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呼吁。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人物、事件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如文中提到的“十八阿罗汉”和“铸成罗汉堂”,这些都是佛教中常见的元素。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尊重。同时,诗中也详细记录了寺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包括修缮、重建及废弃等过程。这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