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隗
【解析】 (1)壬午: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2)风流:文采风流,指书法。墨宝:用浓墨书写的珍贵书画。是坡公晚岁:是苏轼晚年的作品。 (3)淋漓雄笔: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气势豪放。怪石枯槎非一态:形容书法笔画形态奇特多变。浪叠龙腾蛟逸:形容书法笔画连绵不断,如海浪一般层层叠叠,如同龙腾蛟跃,飘逸生动。 (4)去国怀人:离开故乡怀念故国。登山临水,况是清秋节:登高临水,更何况是清秋时节。
西湖偶作 故园篱豆绽凉风,酒簿衣单古寺中。 正恐秋声听不得,清霜禁杀络丝虫。 注释: 1. 篱豆:篱笆上的豆花。 2. 凉风:凉爽的秋风。 3. 酒簿:记录饮酒时间的账簿。 4. 衣单:衣着简陋。 5. 古寺:古老的寺庙。 6. 清霜:初冬的寒霜。 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写作者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景物的怀念之情。首句“篱豆绽凉风”描绘了篱笆上豆花盛开的景象
天长苦雨 纵横野水断人行,荒绿推窗一望平。 傍舍秧齐闻击鼓,隔篱花短见移檠。 天涯弟妹连宵梦,泽国风烟几日晴。 酒醒空堂凉不寐,怒雷驱雨入湖声。 注释: - 纵横野水断人行:纵横交错的野外河流阻断了行人的去路。 - 荒绿推窗一望平:窗外一片荒芜的景象,推开窗户只能看到一片平坦的土地。 - 傍舍秧齐闻击鼓:旁边的稻田整齐划一,听到田里农民敲鼓的声音。 - 隔篱花短见移檠(qíng)
榕叶萧萧下水亭,瓦灯残焰伴寒星。 榕树的叶子轻轻飘落,水边的小亭子里,一盏残破的瓦灯笼映照着寂静的夜空。 荒藤苦竹声相切,却作湘江夜雨听。 荒凉的山间小路上,苦苦挣扎的竹子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湘江上夜晚细密的雨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场景。首句“榕叶萧萧下水亭”,通过“榕叶”、“下水亭”等词汇传达出一种秋意渐浓的氛围。紧接着,“瓦灯残焰伴寒星”
月艇归帆 入浦风渐微,蒲帆不须落。 秋光何处多,烟月溪边阁。 注释与赏析: 1. “入浦风渐微”:随着船只进入河浦,风势逐渐减小。 2. “蒲帆不须落”:即使没有风,也可以不用收起船帆。 3. “秋光何处多”:秋天的景象在何处最为丰富? 4. “烟月溪边阁”:在如烟似月、水波涟漪的溪边,可以搭建一座楼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上归帆的画面。首句“入浦风渐微”,写出了船只靠近岸边时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虎丘春日景色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桃花水涨没桃溪,掩映红桥碧草齐。" - 桃花盛开时,河水上涨淹没了桃溪。 - 红桥被绿草覆盖,与周围的景物和谐共处。 2. "万树垂杨深雨里,村南村北鹁鸠啼。" - 成千上万棵垂柳在细雨中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 雨中的村庄,村南村北都传来清脆的鹁鸠(一种布谷鸟)啼叫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
络纬 恤纬诚何念,劳劳警客眠。 响清当雨后,意苦在秋前。 疏火瓜棚夜,凉河雁影天。 食苗非尔志,篱落兴翛然。 译文: 络纬, 怜惜的鸟鸣声,你为何如此牵挂? 夜晚里,你的叫声让人心烦意乱。 声音清亮,仿佛是在雨后的夜晚。 你的心情苦涩,似乎是在秋天之前。 夜晚的瓜棚中,传来你的声音。 凉河边,雁群的影子映照天空。 你不是为了捕食而鸣叫,只是享受生活。 篱笆旁,你悠然自得地歌唱。 赏析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诗》的原文如下: 凉波三泖路悠悠,望断云軿目眇愁。 渐觉雨风香渡口,惊闻箫管下峰头。 卷帷态自迷阳蔡,赠石身看上斗牛。 借问蓝桥今共室,何如鄂渚昔同舟? 接下来我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凉波三泖路悠悠:描绘了一幅水波荡漾、景色宁静的画面。三泖指的是松江的三个湖泊,路悠悠形容道路遥远而漫长。这里的“悠悠”既指自然景象的宽广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诗》,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贺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诗 成行罗列尽鸳鸯,面药还存旧赐香。 已幸根株移北里,不须声影傍东墙。 山川谢傅携长袖,丝竹张公满后堂。 千骑上头何足羡,亲曾曳履入文昌。 译文: 成行的鸟儿排成了双,它们就像一对对幸福的鸳鸯
这首诗的格式是:诗句+译文+注释。下面是逐句释义: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诗 吴江不识几何深,画舫螭头泊柳阴。 杂佩互投珠是意,名香对爇字为心。 师经素女盈奇态,仙号青琴足赏音。 方信蓬壶人世有,何烦餐玉饵黄金。 注释: -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是明代诗人次牧的作品,题目中的“翁”指作者自己或其父亲辈的人,而“河东君”是中国古代对女性的一种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