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墨宝,是坡公晚岁,淋漓雄笔。怪石枯槎非一态,浪叠龙腾蛟逸。去国怀人,登山临水,况是清秋节。狂歌痛饮,拂笺何限萧瑟。
还想三楚才华,灵均弟子,困苦遭谗疾。瘴海云涛家万里,似舆骚人同律。九死馀生,两朝遗老,间代神仙质。焚香展卷,千秋悲感横出。
【解析】
(1)壬午: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2)风流:文采风流,指书法。墨宝:用浓墨书写的珍贵书画。是坡公晚岁:是苏轼晚年的作品。
(3)淋漓雄笔: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气势豪放。怪石枯槎非一态:形容书法笔画形态奇特多变。浪叠龙腾蛟逸:形容书法笔画连绵不断,如海浪一般层层叠叠,如同龙腾蛟跃,飘逸生动。
(4)去国怀人:离开故乡怀念故国。登山临水,况是清秋节:登高临水,更何况是清秋时节。
(5)狂歌痛饮:放声歌唱痛痛快快地喝。拂笺:擦拭毛笔。何限萧瑟:无限的凄凉哀伤。
(6)还想三楚才华,灵均弟子:想要得到屈原这样的才华和才能,成为他的门徒。灵均:屈原的字。
(7)瘴海云涛家万里:在南方瘴疠之地生活了很长时间,远离家乡万里之遥。似舆骚人同律:就像古代的骚人一样。
(8)九死馀生,两朝遗老,间代神仙质:经历多次生死劫难,两次朝廷都留下了我的足迹。焚香展卷,千秋悲感横出:点燃香烟,打开书卷,深深地感叹,感慨万千。
【答案】
【注释】
①风流墨宝:指苏轼书法风格潇洒超逸,笔势雄浑。
②是坡公晚岁:苏轼晚年所作,即《寒食帖》。
③去国怀人:离开故乡怀念故国。
④登山临水,况是清秋节:登高临水,更何况是清秋时节。
⑤狂歌痛饮:放声歌唱痛痛快快地喝。
⑥拂笺:擦拭毛笔。
⑦还想三楚才华:想要得到屈原这样才华和才能,成为他的门徒。
⑧灵均弟子:屈原的字。
⑨瘴海云涛家万里:在南方瘴疠之地生活了很长时间,远离家乡万里之遥。
⑩似舆骚人同律:就像古代的骚人一样。
①九死馀生,两朝遗老,间代神仙质:经历多次生死劫难,两次朝廷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③焚香展卷,千秋悲感横出:点燃香烟,打开书卷,深深地感叹,感慨万千。
赏析:
此篇是作者观摹苏轼《寒食帖》后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苏轼《寒食帖》以行草书写成,笔法遒劲,气韵奔涌,为历代所推崇。《寒食帖》原为黄庭坚手书,后归苏轼。东坡晚年常携此帖自娱,故称“坡公晚岁”。
开头四句写苏轼晚年的书法作品《寒食帖》,笔墨酣畅,气势磅礴,笔力雄健,神采飞扬。“风流”二字点明题旨,突出书法艺术的神妙与飘逸。“怪石枯槎”二句写其字形奇诡多姿。“浪叠”“龙腾”等字,笔势连绵,犹如波涛滚滚;“蛟逸”,笔势飞动而洒脱,如蛟龙游动。这些词语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书法的美感,还表现出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精湛造诣和深厚功底。
接下来几句写观帖的感受。“去国怀人”,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故土的怀念之情;“登山临水”,则暗示了观帖时的心情和境界;“况是清秋节”一句,更是将观帖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既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又暗寓了观帖时的心情。
过片两句转入正题,抒发了自己想要学习屈原才华的愿望和抱负。“还想三楚才华”一句,既是对自己过去学习的回顾,又是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文学修养的追求和执着。“灵均弟子”,则是指屈原,这是对屈原才华和品德的高度赞誉。
接下来的“瘴海云涛家万里”二句,则是对作者生活环境的描绘。“瘴海”,指的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气候;“云涛”,则是指南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似舆骚人同律”一句,则是对作者诗歌创作的肯定。这里的“舆”,通“舆”字,意为车。“骚人”指的是屈原,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以其忧国忧民、高洁傲岸的品格和激昂奔放、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风格而著称于世。“同律”即与屈原的创作风格相类似。这一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屈原诗歌艺术的认同,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文章主题的升华。前六句主要通过对苏轼的《寒食帖》进行欣赏和分析,表达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之情;而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屈原才华和诗歌创作的敬仰之情。这两部分内容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