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流呜咽,与悲风、昼夜声沉潼谷。
天府突然称四塞,更有关门东束。
未练全军,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
阌乡秋蚤。
乍寒新鬼频哭。
谁念司马当年,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
麾下兴平馀大将,难作长城河曲。
朔骑频来,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
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这是一首怀古词,写诗人在潼关凭吊唐代著名军事家卫青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卫青的缅怀和对其功业未成而身死异乡的惋惜之情。
“黄流呜咽,与悲风、昼夜声沉潼谷。”潼关黄河水鸣咽哀伤,和悲风日夜在河谷内回荡。潼关:古关名,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灵宝县东北,为秦、晋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口之一。
“天府突然称四塞,更有关门东束。”长安忽然自称是天下四大要塞之一,又加上函谷关在东部把守着函谷口。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与洛宁县两县之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有“天险”之称。
“未练全军,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没有训练好的军队,主将催促出战,孤注一掷的冒险战术。中涓:古代官名。
“阌乡秋蚤。乍寒新鬼频哭。”“阌乡”即潼关以西的地区。“秋蚤”即秋天的早晨,指潼关地区。“新鬼频哭”指潼关地区的人民经常受到战争的摧残。
“谁念司马当年,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麾下兴平馀大将,难作长城河曲。”谁还记得当年卫青的魂魄呢?他的魂魄还被敌人所召唤,和贼寇一起四处骚扰。“麾下”指军队中将领部下的兵卒或随从人员。“兴平余大将”,指卫青手下的将士。卫青是汉文帝时名将,曾率军大败匈奴,被封为长平侯,故称其“馀大将”。卫青(前142一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东北)人。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拜为车骑将军,出雁门击胡,斩敌七千余级。元朔三年(前126年)再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元狩二年(前121年),卫青率兵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并受武帝之命设立朔方郡。元狩六年(前117年),卫青再次出征匈奴,取得胜利。卫青为人勇猛,善于用兵,但性格刚愎自用,且多权术。他虽屡破匈奴,但因骄横奢侈,为武帝所恶。元封二年(前109年)病死军中。
“朔骑频来,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北方骑兵频繁侵扰而来,秦国的弓箭还没有拉出去,就已经被打败了。“南朝”指南方的朝廷。
“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乌鸦和老鹰饥饿你啊!国家已经灭亡,你连块骨头都找不到了。国殇:古代对阵亡将士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登临潼关凭吊唐代名将卫青时所作。此词上片回忆卫青早年在长安建立功勋,下片写卫青死后其部将仍继续奋战却最终失败的史实。全词结构完整,脉络分明。词中既抒发了作者对卫青等先烈的缅怀之情,也表达了对卫青生前未能建功立业而死后英名却毁于一旦的惋惜和不满。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潼关一带水土不平,秋风凄冷,悲风阵阵。接着点明长安自称四塞之地,函谷关扼守着东部要冲,形势十分险峻危急。这两句既是对潼关地理形势的描绘,又是作者对卫青一生坎坷经历的概括。“未练全军”,说明卫青虽受重用,但其部队尚未得到锻炼;“中涓催战”则说明其主将催令出战,表明卫青随时都可能投入战斗;“孤注无边腹”则进一步表明卫青已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次战斗中,可谓孤注一掷,冒险至极。
“阌乡秋蚤”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潼关一带战争的频繁和激烈。“乍寒新鬼频哭”,是指潼关一带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频频遭受战祸的折磨;“谁念司马当年”,“司马”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卫青。“魂招不返”则是说卫青虽然战死沙场,但他的魂魄却被敌人所召唤,永远不能回到家乡。“与贼长相逐”,则进一步说明卫青虽然战死,但他的英名却被敌人所毁。
“麾下兴平馀大将,难作长城河曲。”以下几句是对卫青部下将士的描写。“麾下”即指卫青的部将和士兵。他们都是卫青的老部下,曾经跟随卫青南征北战,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现在面对敌人的入侵,这些将士却无能为力。“难作长城河曲”中的“难作”二字既表达了将士们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和忧虑,又反映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词的下片开始,词人便直接进入主题。“朔骑频来,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朔骑频来”,是指北方的骑兵不断侵扰我国边境;“秦弓未射”,是指秦国的弓箭还没有拉出去就被打败了;“已把南朝覆”,则是说秦国的兵马已经占领了我们的领土。这几句话是对当时形势的高度概括。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历史的深刻反思:“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这里的“乌鸢”指的是乌鸦和老鹰,它们饥饿你啊!“国殇”是指为国家牺牲的士兵,这里特指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人。“今已无肉”则表示这些英勇的士兵已经无法安葬了。这两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历史的警示和反思。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