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
叹虎狼秦灭,但百二关山,四塞空留。
守险少人谋。
把西京、御气全收。
剩虚无宫阙,斜阳千里,隐映林丘。
喜华阴庙口、琵琶女,唤征人系马,槐曲消愁。
教两三莺燕,各衔将紫萼,乱作觥筹。
看白帝多情,有明星玉女绸缪。
且兴亡莫问,飞杖明朝,云外相求。
【注释】
过秦楼:在潼关西。入潼关作:登临关城时所作。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指函谷关一带的险要地理形势。五谷,即华山、太行山、王屋山、霍山、崤山。三崤,即崤山。“天阻”指秦岭横亘关中。大河,指黄河。“吐渭同流”,指渭水流入黄河。“虎狼秦灭”,指秦王朝覆灭。百二,指险要地势。关山,指函关。“四塞空留”,指函关被毁。守险少人谋,指函谷关失守。“把西京”,指长安。“御气全收”,指长安为敌所占。“虚无宫阙”,指长安宫殿已无。“斜阳千里”,指夕阳映照下残破不堪的长安。隐映林丘,指宫阙残破的景象隐没于林丘之间。“华阴庙口”、“琵琶女”、“征人系马”、“槐曲消愁”,都是写潼关附近的景象。“两三莺燕”,形容春天景象。“紫萼”是花名。乱作觥筹,形容宴饮之盛。“白帝多情,有明星玉女绸缪”,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示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兴亡莫问”,指国势衰败已成定局,不必再为战争而忧愁。“飞杖”,即飞剑。“云外相求”,指向神仙求取长生之药。
【译文】
华山、太行山、王屋山、霍山、崤山,构成了函谷关一带的险要地理形势。五谷丰登的关中地区,曾经有虎狼一样的秦王朝覆灭了,但是那函谷关仍然险峻地屹立着。大河奔流,渭水注入黄河,一同向前流动。我感叹虎狼一样的秦王朝灭亡了,但是那函谷关仍然险峻地屹立着。守卫着这险要的地方的人很少。我把西京长安全部收复了回来。现在长安只剩下虚无的宫阙,夕阳照着,景色十分凄凉。我高兴看到华阴庙口、琵琶女子,她招呼征人停下车来,槐树弯曲处消愁解闷。让几只鸟儿、两三只燕子,都衔着紫红色的花朵,它们互相比赛,争夺酒杯中的酒菜。看着白帝山上有星星月亮照耀着玉女,她们相互缠绵在一起。暂且不去想战争的事情了,明天早晨,我要到天空之外去寻觅。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诗。诗人在登临潼关时,面对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抒发了对唐朝覆灭后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全篇感情起伏跌宕,意境苍茫悲壮,笔力遒劲,风格豪迈。
首联“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点明潼关一带的险要地理形势及当时国势的危急。颔联“叹虎狼秦灭,但百二关山,四塞空留。”感叹虎狼般的秦灭亡了,但是那函关依然险峻地屹立着。颈联“守险少人谋。”“把西京、御气全收。”防守函谷关的人寥寥无几。尾联“剩虚无宫阙,斜阳千里,隐映林丘。”只剩下空虚的宫阙,夕阳照着,景色十分凄凉。尾联“喜华阴庙口、琵琶女,唤征人系马,槐曲消愁。”看到华阴庙口和琵琶女招呼征人停驻下来,在槐树弯曲的地方消愁解闷。末句“教两三莺燕,各衔将紫萼,乱作觥筹。”教给几只燕子莺儿衔着紫色的花蕊,在酒杯中互相比赛。
这首诗的开头就描写了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及其险要情况:“五谷三崤”“函关天阻”“大河吞渭同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函谷关的雄伟气势。颔联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叹虎狼秦灭,但百二关山,四塞空留”。“虎狼”一词既写出了前秦的强暴无道,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作者写到自己的处境:“把西京、御气全收”,“把”字用得很有力,表明作者收复长安的决心和信心。尾联“剩虚无宫阙,斜阳千里,隐映林丘。”则描绘出了作者所见到的荒凉的长安城,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尽管国家已经沦陷,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看白帝多情,有明星玉女绸缪。”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国家的期望。同时,作者还以“兴亡莫问”作为结语,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态度:“且飞杖明朝,云外相求。”“飞杖”象征着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而“且兴亡莫问”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期望。
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咏史诗。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简练有力,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