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乍霁,见重云堆垛,天无罅隙。
一阵风来光透处,露出半空鸾翮。
凉冽无翳,玲珑晶沁,人在玻璃国。
空明如水,阶前藻荇历历。
叹我家国飘零,水萍山鸟,到处皆成客。
对影婆娑,回首问、何夕可方今夕。
想起当年,虎丘胜会,真足销魂魄。
生公台上,几声冰裂危石。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四仄韵,下片六仄韵。重云堆垛:乌云密布如山一般。罅隙:裂缝。光透处:指月光照耀的地方。鸾翮(huī):神鸟凤凰的羽毛。凉冽无翳(yì):清凉而没有障碍。玲珑:晶莹。晶沁:晶莹透澈。人在玻璃国:像在水晶宫中一样透明纯净。空明如水;天空湛蓝明亮,好像水一样。阶前藻荇历历:台阶前的草和荇菜清晰可见。水萍:水中漂浮着的水草。山鸟:山中的小鸟。到处皆成客:到处都是游子。
【赏析】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宋代词人苏轼于公元1076年(丁亥,即宋哲宗元祐元年)中秋节时创作的一首咏月怀乡之作。此词上阕描绘了中秋夜晚雨过初霁,明月当空的美景,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亲的情怀;中阕写自己漂泊在外的辛酸苦楚,以及与亲人团聚时的欢快;下阕则回忆当年在虎丘观赏胜会时的欢乐,以此寄托对往事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上片起首三句,写中秋夜雨过天晴,明月当空,云彩稀薄。“乍霁”,忽然雨过天晴的样子。“见重云堆垛,天无罅隙”两句写中秋之夜,天上乌云密布,犹如一座座小山堆在一起。这时,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云中露出,月光穿透乌云照到人间,令人感到光明灿烂,好像天地间再没有缝隙了。“乍”是副词,“见”是动词。“霄”(siao)是古代长度单位,一霄约等于八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刚刚雨过天晴,只见那重重的乌云堆积起来,把天空遮得严严实实,再也找不到一丝缝隙。一阵风来,月光透过云缝照射下来,露出了半边天空。
“一阵风来光透处,露出半空鸾翮。”两句写一阵风刮来,月光穿透云缝照到了半空中一只神鸟——鸾凤(也写作鸾鹄)身上。“露出半空鸾翮”,“露”是动词,“露出”是结果补语,“鸾翮”即鸾凤之翼。“翮”(hé),鸟翅膀上的硬羽。意思是说:一阵风吹来,月光穿透云缝照到了半空中的一只神鸟——鸾凤的身上,那神鸟展翅高飞,凌空而起。“露”是动词,“露出”是结果补语,“鸾翮”即鸾凤之翼。意思是说:一阵风吹来,月光穿透云缝照到了半空中的一只神鸟——鸾凤的身上,那神鸟展翅高飞,凌空而起。
“凉冽无翳,玲珑晶沁,人在玻璃国。”这三句写月光照在水面上,清澈见底,如同置身水晶世界之中。“凉冽(liè)无翳(yì)”,清凉而没有障碍;“玲珑晶沁”,清亮透明。“晶”,晶莹;“沁”,渗透。“人在玻璃国”,就像身处于琉璃(玉石的)王国。“人在玻璃国”,就像身处于琉璃(玉石)的王国。“人”是主谓关系,“玻璃国”是宾语。
“空明如水,阶前藻荇历历”两句写月光照在台阶上,使得台阶上的花草、荇藻都清晰地映入眼帘。“空明如水”,形容月亮十分明亮。“藻荇(xěnɡ)”,泛指水边的植物,如荇藻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洒在台阶上,使得台阶上的花草、荇藻都清晰地映入眼帘。“空明如水”,形容月亮十分明亮。“藻荇(xěnɡ)”,泛指水边的植物,如荇藻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洒在台阶上,使得台阶上的花草、荇藻都清晰地映入眼帘。“空明如水”形容月亮十分明亮,“历历”,清楚分明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明亮的月光洒在台阶上,使得台阶上的花草、荇藻都清晰地映入眼帘。
“叹我家国飘零,水萍山鸟,到处皆成客”三句,感叹自己因家国飘零流落他乡,就像浮萍和小鸟一样四处流浪,无处不是异乡人。“飘零”,指流落无依,四处漂泊。“水萍”比喻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流,无根无蒂。“山鸟”,比喻像山中的小鸟一样的孤独无助,四处奔波。“客”,客人,这里指的是流落他乡的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因为家乡沦陷而四处漂泊,就像浮萍和小鸟一样四处流浪,无处不是异乡人。
“对影婆娑(suō),回首问、何夕可方今夕!”两句写自己独自面对明月的影子时感慨万千,不禁回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询问何时才能再次与家人团圆?“对影婆娑”,意思是对着影子起舞翩翩。这是苏轼用典,出自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婆娑”,本为舞蹈动作之一,此处借代影子的晃动。“回首问、何夕可方今夕?”这句的意思是说:我独自面对着月亮的影子起舞翩翩,不禁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询问何时能够再度与亲人团圆呢?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念奴娇·中秋对月》以记人之笔写景,以记人之笔写情,融情景于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境界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雅宁静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景色之中,从而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