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何别驾次公之皖》是一首明末清初的诗作。钱澄之,字饮光,号田间,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出身,入清后隐居不出,自称田间老人。这首诗作创作于其归隐期间,通过描绘长江两岸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与祝福。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上,钱澄之的生活经历了从仕到隐的转变。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变迁,这些体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作为一位文学家,钱澄之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所建树,还著有《田间文集》三十卷和《田间诗集》二十八卷。这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深具学识的学者。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诗中的“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地理的自豪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豪情壮志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更渗透在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上。例如,“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反映了他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社会百态的细腻捕捉。

从艺术特色来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以其精湛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著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融合的艺术手法,展示了钱澄之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文化影响来看,钱澄之的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通过阅读《送何别驾次公之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送何别驾次公之皖》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钱澄之一生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家乡、对国家、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末年的文人生活、文学创作以及他们在社会大潮中的心态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