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灵篇· 七九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来遮蔽;地上有山有河,人造车船来交通。这就是人能弥补天地之缺失,岂可无所作为呢?人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其秉赋;人有形体,地以黍、稷、菽、麦、稻、梁六谷来养活。天地对人尚且优厚,人岂能妄自菲薄呢?

介绍

《集灵篇· 七九》是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创作的散文,出自《小窗幽记》。该文通过描述风雷雨露、山川名物、语言文字等自然和人文元素,表达了对永恒价值的尊重。下面将对《集灵篇· 七九》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陈继儒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隐居小昆山后居住东佘山,以著述为生,擅长诗、文、书、画。他的书法受苏轼、米芾的影响,绘画则多描绘山水,尤以梅竹见长。陈继儒的《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作品,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文章概述
  • 《集灵篇· 七九》是《小窗幽记》中的一篇,陈继儒通过描述天地万物的灵气及其不朽,强调了语言、文字等人类智慧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提出了“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的观点,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力量还是人类的智慧结晶,都应该被世人铭记和传承。
  1. 内容赏析
  • 在《集灵篇· 七九》中,陈继儒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引出了对知识和文化价值的重视。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具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宇宙间三才(天、地、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
  1. 文化影响
  • 《集灵篇· 七九》作为《小窗幽记》中的篇章之一,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代读者的一种启示。它教导我们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时,仍应保持对知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珍视。陈继儒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集灵篇· 七九》不仅是陈继儒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明代的文化背景,还能深入理解到作者所倡导的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