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水部 · 铜壶滴漏水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生卒年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据考,我国古代常用铜壶装水滴漏计时。这种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可见此水在李时珍(生卒年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抟有关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这部书共五十二卷,分为18部、60类,汇集了大量古代药学知识,对后世的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详细描述了各类药物的功效、性味、产地、采集方法等,并附有插图和说明。例如,他在水部中详细介绍了铜壶滴漏水的原理和应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量水的质量和浓度。

“铜壶滴漏水”是一种古老的测量工具,其原理是通过铜壶中的水逐渐减少,从而计算出容器内水的总量。这一过程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