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芪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血。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血淋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中医药学著作。全书分为16部、60类,共52卷,约190万字,载药860多种,插图1160多幅。

在《本草纲目》中,“黄芪”被列为上品之首,其地位仅次于人参。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或异叶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生津益肾等功效。主治体虚自汗、脱肛、子官脱垂、水肿、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黄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将其列为“上品”,并对其药用效果、功效、主治疾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疾病。他还指出,黄芪还可以利水消肿、生津益肾等功效,对于水肿和肾虚等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