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本草纲目》中的黄芪,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下面将详细解析其名称、气味、主治和用法:
- 释名与别名
- 释名:黄芪在《本草纲目》中被解释为“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这些名字反映了其在古代的多种称呼方式,其中“芪”原作为“耆”,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 别名:除了常见的“黄芪”外,还有“戴糁”、“戴椹”等名称,这些别名体现了人们对其不同形态和用途的认识。
- 气味与主治
- 气味:黄芪的根味甘、微温且无毒,这种性质使其成为温和的药材,适合用于调和身体的各种功能。
- 主治:黄芪的主要功效包括治疗小便不通,适用于因尿路不畅引起的病症;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酒疸黄疾,即醉酒后出现的黄疸症状;白浊则是指精液异常,使用黄芪可以改善这一状况;萎黄焦渴则是形容因长期疾病或虚弱导致的面色萎黄和口渴,黄芪能缓解这些症状。
- 用法与用量
- 煎服与剂量:黄芪可以通过煎煮的方式服用,具体的剂量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小儿,黄芪的用量需要减少,以适应其生理特点。
- 特殊方剂:黄芪还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如“黄芪六一汤”,这是一种特定的方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病症,如老人便秘。
- 历史与应用
- 历史记载:《本草纲目》中关于黄芪的描述不仅基于药物学的研究,还融入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提及隋唐名医许胤宗的故事,增加了对黄芪疗效的认同感。
- 实际应用:黄芪在历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古代的医药文献到现代的临床实践,都证明了其作为传统补益药材的重要性。
黄芪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其在中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的使用和适量的剂量,黄芪不仅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