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菜部 · 薯蓣

释名
薯,土薯、山薯、山芋、山药、玉延。
气味
(根)甘、温、平、无毒。
主治
心腹虚胀,手足厥逆,不思饮食。用薯蓣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关定。一天服二次。
禁口痢。治方同上。
小便数多。用薯蓣(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痰风喘急。用生薯蓣(捣烂)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匀,北热一次饮服。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用薯蓣、白术各一两,人参七钱半,共研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汤送下。
湿热虚泄。用薯蓣、苍术等分,加饭做成丸子米汤送服。
肿毒初起。用带泥的薯蓣、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过,研细敷涂即散。
手足冻疮。有薯蓣一截,磨泥敷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共16卷,记载了当时已知的300多种药材和2847种药方。其中,“薯蓣”是书中提到的一种植物,在“菜部”中被收录。

请注意:在古代中国,土豆(即今天的马铃薯)并不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品种,因此《本草纲目》中的“薯蓣”很可能是指其他种类的根茎类作物,如野山药或芋头等。如果你有更具体的信息或者需要了解特定版本的详细内容,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我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

土豆在中国古代并不常见,所以书中提到的“薯蓣”可能指的是其他的植物品种,比如野山药、芋头或者其他根茎类作物。具体的解释可能会因不同的版本和时间而有所不同。如果你有更具体的信息或者需要了解特定版本的内容,请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