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
实:甘、酸、平、无毒。
叶:苦、平、无毒。
主治
实: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
叶:
肺热咳嗽。有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樱桃大。饭后和临卧时各含化一丸,很见效。
反胃呕哕。用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每服三钱,加水一碗、姜三惩煎服。
鼻血不止。用枇杷叶去毛,焙、研为末。每服一、二钱,茶送下。一天服二次。
酒齄赤鼻。用枇杷叶、枇杷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一天服三次。
痔疮肿痛。用枇杷叶(蜜炙)、乌梅肉(焙),共研为末。先以乌梅汤洗过患得,然后药末敷上。
本草纲目 · 果部 · 枇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本草纲目》是一部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16卷,记载了当时已知的300多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类中药。其中,《果部·枇杷》是书中关于果实部分的一章。
在《本草纲目》中,“枇杷”一词指的是属于蔷薇科枇杷属的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果实可以食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对枇杷的描述和记载包括了它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一些相关的植物学知识。
由于《本草纲目》是明代的重要医学著作之一,在中国古代药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书中关于“枇杷”的章节对于研究古代中药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了各种药材的来源、采集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为后世中医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