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果部 · 沙糖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下痢禁口。用沙糖半斤、乌梅一个,加水二碗,煎至一碗,随时饮之。
痘不落痂。用沙糖调水服,一天服二次。
腹中紧张。用酒煮沙糖饮食。
上气喘嗽。进食即吐。用沙糖、姜汁等分,一起慢火煎开数次,每服半匙。
食韭口臭。用沙糖可解。
附方
沙糖即现今所称沙糖,亦即红糖。唐本草说沙糖性寒,李时珍则认为蔗浆甘寒,沙糖性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所著的综合性药物学著作,全书共有五十二卷。在《本草纲目》中,关于果部的记载主要涉及一些水果和坚果的种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营养价值以及食用方法等内容。

沙糖,通常指的是由甘蔗制成的甜度较高的糖。在中国,甘蔗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甘蔗的收获季节是在夏季,而其加工过程包括榨汁、发酵、浓缩等步骤,最终得到成品——沙糖。沙糖在中国传统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被用于烹饪和调味,尤其在制作甜品和饮品时。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提到沙糖作为一种食材,但不会专门对《本草纲目》中的“沙糖”进行详细的讨论。文学作品更注重描述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故事情节等,而不是对植物性食材如沙糖的来源、加工过程和用途进行详细阐述。

如果需要了解《本草纲目》中关于沙糖的具体内容,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或专业学术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