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旁其、矮樟。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风湿麻痹。用乌药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姜盐汤送下。此方名“乌沈汤”。
一切气痛。用乌药(酒浸一夜后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为末,以温酒加童便调下。
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
小肠疝气。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露一宿,煨热,空心服。
脚气扯痛。用乌药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温服。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许更好。
血痢。用乌药烧存性,研为末,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小儿慢惊,昏沈或抽搐。用乌药磨水灌服。8
咽喉闭痛。用生乌药,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后咽,吐出痰涎好愈。
本草纲目 · 木部 · 乌药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一部综合性中医药学著作,由明代李时珍所著。这本书分为16部、60类,52卷,其中“木部”记载了大量的树木、竹子等植物药材。在木部中,李时珍将乌药列为第一种,并对其形态、性味、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乌药,又称乌药花、乌药根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主要生长在山坡、草地或林下,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湿等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乌药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多、风湿痹痛等症状。
除了上述内容,我还需要补充以下信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乌药的描述较为详细,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收加工方法等。他还根据乌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将其归类为清热解毒、祛风湿、消肿止痛等多个方面。
《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对于后世的中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中药的命名、分类、功效等都受到了《本草纲目》的影响。例如,现代常用的一些中成药,如感冒灵片、复方甘草口服液等,它们的主要成分就是来源于《本草纲目》中的乌药。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经典的中医药学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李时珍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种古籍和民间经验,但由于时代背景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他可能无法完全了解所有药材的全面特性和功效。此外,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部分药材的鉴别和炮制方法尚不够规范。
《本草纲目》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成熟和进步。李时珍通过广泛收集药材信息、亲自验证疗效、深入研究药材特性等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中医药学巨著。这部著作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对乌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现代研究表明,乌药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酚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本草纲目》中关于乌药的描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