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木部 · 柽柳

释名
赤柽、赤杨、河柳、雨师、垂丝柳、人柳、三眠柳、观音柳。
气味
(木)甘、咸、温、无毒。
主治
腹中痞积。用柽构枝煎汤,露一夜。五更时空心饮几次。痞渐消去。
各种风疾。用柽柳枝或叶半斤,切细,加荆芥半斤,以水五升,煮成二升,澄清后,再加白蜜五合,竹沥五合,封入瓶中,放锅内隔水煮过。每服一小碗,一天服三次。
解酒毒。用柽柳枝晒干,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医学百科全书”。在该书中,“木部”部分详细记录了各种树木的药用价值和特性。其中提到的“柽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根据《本草纲目》的内容,《本草纲目 · 木部 · 柽柳》主要记载了以下几点:

  1. 形态特征:柽柳,又名桑树、桑柘等,属于桑科桑属。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通常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

  2. 药用价值

    • 根据《本草纲目》,柽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叶子可以用来治疗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
    • 果实和种子同样被提及,可能用于其他药物或食品中。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