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答诗

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桥答诗》是明代诗人张红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红桥答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张红桥是明初的才女,她的才华横溢,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所建树,还曾为福清膳部员外郎林鸿之妾。林鸿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誉。张红桥与林鸿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林鸿对张红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林鸿游历金陵时,对张红桥的情感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情感纽带使得张红桥在创作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的《红桥答诗》。
  2. 诗歌原文:《红桥答诗》的原文如下:“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这首诗以梨花为引,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梨花在月光下独自盛开,与夜空中的月亮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焚香来驱散心中的烦恼,享受宁静的夜晚。最后一句“从来无事诉青天”,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怨。他希望向青天倾诉自己的心事,但却没有找到可以倾听的人。
  3. 诗歌鉴赏:《红桥答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首先,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得相当巧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对梨花、银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其次,诗人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出色。他的用词简洁有力,形象生动,既符合诗歌的韵律要求,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张红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她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诗歌的素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红桥答诗》不仅是张红桥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红桥作为一位才女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