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曲江友人

罗刹江边赋,慈恩塔上名。
杏园春寂寞,槐国梦分明。
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
哲人今已矣,无复见升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曲江友人》是明代诗人胡奎创作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胡奎以深情的笔触缅怀了逝去的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离世后所留下空白的哀思。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歌背景
  • 罗刹江边赋,慈恩塔上名。这句表明了胡奎与友人曾在罗刹江畔赋诗,并在慈恩塔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 杏园春寂寞,槐国梦分明。描述了友人离开后的杏园春色变得寂寞,而他的治国之梦依然清晰可辨。
  • 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表达了诗人饮酒时留下的酒杯影子和诗作能够通过画传扬的情景。
  • 哲人今已矣,无复见升平。意味着友人已经去世,再也无法见证太平盛世的出现。
  1. 情感表达
  • 胡奎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之情,对友人离去表达了无尽的哀伤和不舍。
  • 通过对友人生前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一生的缅怀。
  1. 艺术手法
  • 胡奎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将友人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寂寥相对比,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诗中的“杏园春寂寞”和“槐国梦分明”,分别象征着友人生前的繁华与死后的虚无,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意蕴
  • 胡奎通过这首诗传递了对生命无常和文化传承的思考,鼓励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中珍惜时光,追求真正的意义。
  • 这首诗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通过诗人的视角,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挽曲江友人》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友人哀思的诗歌,也是对人生、友情和文化遗产的深刻反思。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死后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