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江边赋,慈恩塔上名。
杏园春寂寞,槐国梦分明。
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
哲人今已矣,无复见升平。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识记中积累,理解中记忆。“罗刹江边赋”,指诗人曾在罗刹江(今江西九江)一带游赏,并作《罗刹江赋》。“慈恩塔上名”,指诗人曾登慈恩寺塔,并作《慈恩塔》一诗。“杏园春寂寞”,指诗人曾在长安杏园(今陕西西安市西)游赏。“槐国梦分明”,指诗人曾有“槐国梦”(即入仕朝廷之愿),但终未能如愿。“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写饮酒、作文,以及与友人的交往。“哲人今已矣,无复见升平”,感叹自己一生坎坷,不能再看到太平盛世的到来。

【答案】

①罗刹江:指长江在九江一带的支流。②慈恩塔:指唐代长安城西的佛寺,又称慈恩寺。③杏园:指长安城南的杏花园。

④槐国:唐玄宗封其弟李亨为南诏王,称南诏;唐玄宗自号为“南诏王”;故有“南诏”之称。⑤升平:太平,安定。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写的一首感怀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无奈之情。

开头二句:“罗刹江边赋,慈恩塔上名。”罗刹江即长江在九江一段别称,诗人曾在罗刹江畔游览赋诗,并作有《罗刹江赋》,可见他早年曾游历于长江之滨,并留下了不朽之作。“慈恩塔”指唐代长安城的一座佛塔,诗人也曾登临塔顶,并作了一篇题为《慈恩寺》的七言律诗,可见诗人年轻时也有过一番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然而,诗人一生坎坷,仕途失意,理想难偿,最后只落得个“老病秋霜里,时时挟病来”(《暮春题瀼溪庄》)的凄惨下场,只能寄情于酒和诗了。所以“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既是诗人当时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三四句:“杏园春寂寞,槐国梦分明。”诗人曾以“花开花谢三千树,世界知存有几人”自许,而此时却只有“杏园春寂寞”。“杏园”,指唐朝宫廷中的园林。据《旧唐书·张说传》记载:开元初年,唐玄宗令张说与修文馆学士撰定《三教珠英》及《乐府新声》等书。张说曾请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二十余人为宾客,在洛阳杏园聚会,时人称之为“醉杏园”。然而,“花开花谢三千树”,诗人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的荣华富贵已成过眼云烟。

五六句:“酒进杯留影,诗传画有声。”这是诗人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酒进杯留影”是说自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传画有声”则是说当时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绘画,许多著名的诗篇都已被画家绘成图画,流传于世。

最后两句:“哲人今已矣,无复见升平。”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一生坎坷不平,仕途失意,不得重用,只能寄情于酒和诗中。如今已至暮年,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哲人,现在已经没有了;他们所期望的升平盛世也已经不复存在了。“哲人”,指有才能的人。“升平”,指太平盛世。这里既指社会政治的清明、安定,又指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可见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