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郭先生韵

南郭先生久不来,草堂日日向南开。
笋已长成高过竹,花都狼籍半为苔。
渴心谁慰病司马,诗债先偿曲秀才。
闻道放舟苕水上,看山自倒白螺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郭先生韵》是元末明初诗人胡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胡奎(字虚白),元明间浙江海宁人。他以儒生身份被朝廷征用,担任宁王府教授。他的诗歌成就显著,有《斗南老人集》传世。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诗句一:“南郭先生久不来,草堂日日向南开。”
  • 诗意: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南郭先生长时间未来,草堂却依旧每日面向南方敞开。
  • 解析:这里的“南郭先生”可能指一位隐居的文人,象征其高洁的品格和不问世事的淡泊生活。
  • 诗句二:“笋已长成高过竹,花都狼籍半为苔。”
  • 诗意:描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竹笋已经长得非常高,而花则散落满地,被苔藓覆盖。
  • 解析:此句展现了季节更迭与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诗句三:“渴心谁慰病司马,诗债先偿曲秀才。”
  • 诗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精神寄托的需求。他渴望有人能理解和安慰他这位患有疾病、心情抑郁的司马。同时,他也期待通过诗歌来完成对友人的还债,偿还那些曾经给予他的帮助和支持。
  • 解析: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和解脱的过程,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恩。
  • 诗句四:“闻道放舟苕水上,看山自倒白螺杯。”
  • 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听说有人在苕水上放船,于是独自欣赏山水之美,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
  • 解析: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1. 主题思想
  • 隐逸之思: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变化,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人生感悟:通过对疾病和孤独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 友情珍视:诗人通过回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融入了竹林、竹笋、花朵、苔藓等自然元素,通过这些具体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优美的古典诗词语言,字斟句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传承价值:《次郭先生韵》作为元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 启示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追求。

《次郭先生韵》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本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