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病闲

三因不究病何长,人日晴和强下床。
托命瘦筇翻似躄,怖头明镜实非狂。
梅横露蕊犹包紫,柳亸烟梢渐着黄。
洒翰檄魔文已就,波旬应向藕丝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日病闲》是明代诗人慧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1. 作品背景
  • 《人日病闲》的创作背景与明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群体普遍面临政治压力和个人境遇的双重困境。
  • 作者慧秀是一位出家游峨眉的僧人,其诗歌创作多带有宗教色彩和对自然美的颂扬。通过《人日病闲》,可以窥见慧秀如何在世俗与宗教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
  1. 诗歌赏析:《人日病闲》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人日节后因病未能外出的情景。首联“三因不究病何长,人日晴和强下床”,表达了诗人因疾病而难以享受春日阳光,勉强起床的无奈。颔联“托命瘦筇翻似躄,怖头明镜实非狂”,则展现了诗人身体虚弱时的无力感和心理矛盾。颈联“梅横露蕊犹包紫,柳亸烟梢渐著黄”则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尾联“洒翰檄魔文已就,波旬应向藕丝藏”则寓意着诗人通过文学创作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境遇,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
  2. 艺术特色
  • 《人日病闲》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深入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一句“波旬应向藕丝藏”,不仅富有哲理,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态度。这种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1. 文化价值
  • 《人日病闲》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美、人生哲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日病闲》不仅作为一首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映,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