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日晷歌

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
干支参错定南北,仿佛辰极居其中。
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
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
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
昔闻姬公宅洛邑,度地测景分西东。
短长已足辨寒暑,朝夕更可期阴风。
我言物固各有遇,片石亦得奇遭逢。
万牛舆至九鼎重,圣恩已许留辟雍。
璿玑玉衡屹相向,占候彼此将无同。
学如不及有谟训,寸阴莫遣成匆匆。
琼台珠露尚厌浥,朝阳已映扶桑红。
国子先生正师席,衣冠济济皆儒宗。
謇予桑榆尚未晚,不用顾影嗟转蓬。
一线频添足自慰,八砖影过成疏慵。
鳣堂绛帐深重重,从容退食方自公。
摩挲晷刻日将午,更以经史开群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日晷歌》是明代诗人龚敩创作的一首诗,其内容主要描绘了石头的精美以及古人制作和使用日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诗中“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这两句,生动地描述了一块石头在经过精心设计和精细打磨后,其价值和美感得到了提升。这不仅是对石材本身的赞美,也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肯定。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也象征着人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将普通的事物转化为艺术品。

“干支参错定南北,髣髴辰极居其中”这两句,更是展现了古人对于天文地理知识的深厚积累。这里的“干支”和“辰极”都是古代天文学的概念,而“南”和“北”则代表了方位。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精确的天文计算,古人已经能够确定出各个方向,这对于当时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不仅是对古人科学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古人智慧的肯定。

“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日晷的形状及其与天空的关系。日晷的形状如同一把倚靠着的盖子,下方支撑着巨大的鳌足,其圆润的形态宛如一面明亮的璧月,悬挂在清澈的天空之中。这不仅是对日晷外观的描绘,也是对其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日晷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确定时间,还能让人们更好地观察自然、了解季节变化。

“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这两句,强调了日晷计时的准确性。日晷的每一刻都精确地划分着白天和黑夜,即使是微小的时间差异也无法被忽视。这种精确度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时间的尊重和珍惜,也是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诗的结尾部分,“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则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无论是昆虫还是草木,它们都能够识别四季的变化,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奇妙能力。然而,诗人却用反问的方式提出疑问:“孰谓造化无全功”,意思是谁说大自然没有它的全部功能和功劳呢?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人类应当如何对待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

《石日晷歌》不仅是一首描写日晷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哲思的作品。它通过对日晷的描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宇宙、时间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时,这首诗也提醒现代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个生命,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关推荐